此年芍药

这不是莫名的心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总是很沮丧与焦虑,无法安静下一颗心去思考,最明显的表现在于以前的我能够聚精会神的在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若遇到喜欢的书籍就算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会为它写上一篇读后感或者小段的感想,这是一件很是轻松的事情。

       可现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受了,我无法集中自我,也无法认真的看完一本书,不管是在图书馆花了好几天和困意作斗争才看完一本书的突然如释重负,还是借了两本书回宿舍到了一个月的还书期限却发现只看完了半本的自我否定都让我感到心慌。

       或许是我的反射弧过于长,又或许是平凡人的通病,我无法看清这其中的原因,在迷雾中的感受就只是一味的心慌。渐渐地,我把它归结于这是一种莫名的病结,它仿佛无药可医,我决定放任自流,让它就这么待着,我还可以快乐的生活,只不过是在内心悄无声息的多添了一份沉寂,只不过白天里的笑脸在床帘拉上的那一刻很有可能就变了另一副模样。

       人有时候是会在突然之间“顿悟”的,一切的不通之处在于我以为没有放在心上决定搁置下它,可潜意识却一点点积攒着答案的原材料,当最后一块积木也攒好了之后,运气很好的话我就真的看到门在哪里。

       在英语课上的老师讲到我怎么也听不懂的语法时我走了神,在放空的空隙间突然就像一根弦断了一样一个声音告诉我:这不是某名的心慌,这是大众有意无意贩卖焦虑的结果。但你不算太傻因为它真的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贩卖焦虑,是网络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也许你们不清楚却多多少少都见识过。营销号们通过各大网络软件发布一些文章或者观点去换取浏览量,可他们发现换取浏览量的最佳途径并不是交出真心而是直击读者内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对于美好的东西都心存美好的想象,例如诗与远方,又例如牛奶面包。正因为这种凌驾于现实中的向往才会让“马云爸爸”“思聪老公”这些网络词汇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但这些还并不足以构成焦虑。

        营销号的聪明之处在于那个和你口中的“爸爸”“老公”们可以相提并论的人是与你的条件差不多的人,这一强烈对比之下的冲击就更加的明显了,我们看到自己“一无是处”的现状时突然就开始感到了心慌,并开始朝着文章说的那些严密计划,规律作息进行第一步的尝试,可结果发现自己除了更累之外一无所获,此时的我们就变成了那个因邯郸学步而迷失自我的人。沮丧焦虑随之而来,在这种状态下别说提升自我,就连回归本心都成了问题。

        而此时的自己又打开了一个网络软件,看见某某又因抑郁症或者其他疾病如何了,又很好奇的点开评论看见那些病友们聚在一起讨论着病情,刚好对上了一些情况的我们开始自我怀疑是否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甚至出现了一些自我否定情绪。刨去真正生病的人,其实很多人这时候是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焦虑接收。而如果我们不经过自我的思考就莽撞分享他们传达的情绪,同样也成了这份焦虑的廉价“零售商”,你以为不吐不快可大多数情况下的心慌是吐了也不快。手机无与电脑等各类电脑电子产品越来越轻便,可它们承载的东西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当我们打开它们时就会有各种信息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涌来,而我们要学会的是筛选。

        在网络中活跃的我无疑是接受了很多方向走来的焦虑商品,以至于让我总是“莫名”的心慌,也许我如今也依旧无法处理好这一份焦虑,但好在来了一份不算太迟的反思,在此处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们能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与我相似的焦虑接收超负荷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希望下次在网络中畅游或者与丧友交谈是能够自我思考过滤而不是全盘接收信息,大家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传达的信息正确与否与年龄阅历传播广度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它们只能是一个参考,若真的有关系那我想山顶洞人说的对,我们是不是要穿越回去问问意见啊?

评论